恩測新聞
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
據了解,目前整車超過20%的成本都來自電子系統,而在不久后這一占比或將超過40%,單從數據來看,對于眾汽車電子廠商來說,汽車電子系統這塊大蛋糕已經著實令人“眼饞”了。
而從目前的市場需求來看,汽車的安全性、節能減排法規的日益嚴苛以及汽車作為智能娛樂工具的需求都催生了汽車電子市場容量的不斷擴大。
在汽車安全性方面,目前被動安全技術的發展已經接近飽和,而主動安全系統如防抱死制動系統(ABS)、制動力分配系統(EBD)、車身電子穩定系統(ESP)、紅外成像等技術已不斷被應用在市場上,并已成為汽車安全高新技術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
在節能減排方面,對于傳統能源汽車來說,包括發動機電子控制和管理系統(EMS)、電控自動變速器(ECAT)、電控轉向系統和車輛啟動/停止系統等都需要電子技術的支持。而對于新能源汽車而言,則包括了驅動電機和驅動控制系統、電池和電池管理系統 (BMS)、整車電控系統、熱管理系統等。值得關注的是,日前新能源汽車整個產業鏈的蓬勃發展必定也將加速電子技術與控制系統進一步發展的步伐。
而在智能娛樂方面,車聯網、自動駕駛、智能導航/智能交通系統(ITS)等的高增長率也為電子產業帶來了一次全新的機遇。從當前市場格局來看,車聯網生態產業正在逐漸形成,據預測,未來三至五年內,全球車聯網市場規模也有望達到3000億元。從當下來說,阿里巴巴、百度、騰訊、蘋果等互聯網巨頭都已經紛至沓來,意欲搶奪車聯網的先機,而傳統的汽車廠家也都紛紛選擇主動出擊擁抱互聯網,可以說,互聯網技術的持續推動將給汽車產業帶來一場全新的革命,而這也意味著汽車電子技術的競爭將進一步加劇。
外資企業成市場霸主 技術疲軟成國內企業競爭之殤
據了解,目前全球知名汽車電子廠商的產品都已涵蓋了多類汽車電子產品,在車用電子穩定系統、汽車電子控制系統等核心技術領域可以說已是壟斷地位。那么我國的汽車電子產業格局幾何呢?
“中國是汽車大國,但不是汽車強國!我國的汽車電子核心技術陣地正全線淪陷。”近日,在由AI《汽車制造業》雜志、浙江省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支持的"2015(第三屆)國際汽車電子創新技術論壇"上,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本特勒汽車公司亞太區技術中心主任潘定海博士如是感慨。
在潘定海博士看來,國內車企面臨的主要問題在于沒有消化和掌握核心技術:國內汽車業上游基礎核心技術依舊空白,如半導體及關鍵元器件的質量仍難以達到汽車級的要求,而這也是源于我國基礎技術研發的投入未跟上系統技術發展的要求的原因;另外,我國本土電子系統的技術能力也相對薄弱,自主汽車電子系統企業就目前來講還很難作為一級配套供應進入整車廠(如EMS、ESC、DAS、EPS等);此外,國內車企的一些關鍵核心零部件都需要從外企供應商處采購得來,這使得國內汽車企業在成本上也失去了競爭優勢。
“往往連關鍵的原材料、核心零部件、設備、工具等都需要進口,受制于人,”潘定海博士總結,造成汽車電子市場被外企壟斷的直接原因是我國最根本基礎技術的缺乏。“基礎技術不發達,系統技術是不可能發展強大的!”
那么國內汽車電子產業的出路在何處?
潘定海博士指出,要實現國內汽車電子產業的突破,首先必須解決芯片、軟件和核心零部件技術的突破;其二,在國家層面需要有長遠和持續穩定的核心汽車技術發展戰略;其三,企業(尤其國企)的管理體制必須改革;其四,企業之間需要形成以整車廠為主的協同合作模式,其中,汽車電子企業之間的戰略合作與共享資源尤為重要。
盡管這條“復興之路”顯得困難重重,然而潘定海博士認為對于國內汽車電子企業而言,希望仍存。當然,首先要暫時避開復雜程度高、要求高的電控系統(尤其是與主動安全性有關的系統)主戰場,進而主攻其他相對簡單的車載和車身電子系統,或者可先以后裝市場為主,逐步再過渡到前裝市場領域。而像Mobileye的崛起也應該給國內汽車電子企業一些思考:此類通過創新途徑進入市場的方式或許也是一種另類的捷徑。
版權所有:江蘇恩測檢測技術有限公司 技術支持:仕德偉科技
蘇ICP備2024065197號